工作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总结

时间:2023-08-20 00:34:16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总结[此文共1834字]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总结

(2022年6月)

我区始终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全力争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为目标,坚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运河基本情况和历史文化遗存情况

(一)基本情况。桥西区境内的大运河包括卫运河、古永济渠(今永济河)两部分。卫运河南起桥西区徐万仓村(卫河与漳河在此交汇),北至德州四女寺,全长157公里,是河北与山东的界河。卫运河在馆陶境内长40.5公里,出境入邢台市临西县,流域面积为55平方公里。永济渠(今永济河)于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在古白沟基础上开凿而成,隋唐宋元时期古永济渠多次疏浚改道,宋元称“御河”,明清称“卫河”。永济河在馆陶境内流经37.5公里,流域面积为292平方公里。卫运河、永济河分别在县城东边和西边穿过,纵贯县域南北,水质良好,水量丰盈。卫运河西堤(东堤属于山东省)堤平岸阔,河道完好,植被茂密,空气清新,风光优美。沿永济河修建了13公里的马拉松健康步道,沿河建有公主湖湿地公园、农民花博园、东方苗木园,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二)历史文化遗存情况。桥西区境内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丰富,我们通过开展全县大运河文化带文化资源大普查,形成了系统详实的档案资料,为保护开发提供了丰厚素材和科学依据。目前保存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占元宗祠,市级 ……此处隐藏604个字……水量,去年以来引水5000万立方,卫运河由原来的季节断流恢复为常年流水,灌溉作用凸显。二是大抓环境整治。组织人员对永济河、卫运河存在的垃圾、违章建筑物、树障等情况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对排查的结果拉出清单,全面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整治后,河道岸坡安全,景观环境优良,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河道环境。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河长制,形成了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在卫运河沿线安装了24处监控设备,实现了对河道保护的覆盖。在沿河村庄段设置河长制公示牌100余块,树立警示牌300余块,悬挂宣传条幅500余条,对沿河乡镇、村广泛宣传,营造了河道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提高了群众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

(四)加强运河文化弘扬传承。一是成立专家委员会。选调了10名精通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同志,组建了大运河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文物点的资料收集、整理、汇编、研究活动,与国家、省、市文物专家交流沟通,为沿岸文物遗址的勘探、发掘提供有力支持。二是讲好大运河故事。在馆陶博物馆专门设立了大运河民俗展厅,利用图板、实物、多媒体、场景等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馆陶大运河的故事,成为系统了解大运河和馆陶历史文化的窗口。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京津冀运河文化展”,让与会人员看到了卫运河堤畔的风光,感受到了卫运河古漕运的繁华。三是鼓励文艺作品创作。拍摄制作了《运河史话》、微电影《馆陶人心中的河》等作品;创作了歌曲《运河弯弯绕陶山》,编制了广场舞;创编了汉风短剧《公主贺喜》、天津快板《夸夸俺们的大运河》;创办了文学季刊《陶山》;开展了大运河诗歌散文有奖征辑活动、百名诗人、百名散文作家馆陶采风活动、大运河摄影大赛;创作出版了《卫运河沧桑》《陶山人物》等著作20余部。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总结[此文共18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代发喵文库 www.daifam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