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虽然不是直接谈美,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王阳明一生从事教育,其目标就是教人“致良知”,体认自有本心,成就完满人格。明确人人具有成圣的潜质,树立成圣的理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审美本质论,极大地提升了主体的地位,万物的本质向人开放,万物的意义向人生成。启示青年学子投身世界,拥抱世界,并具有为世界揭示意义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王阳明以身心的体悟和实践为“致良知”的工夫,重视通过情感的力量来化育人心。寓教于乐启示我们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通过“乐”的工夫来潜移默化地激发本心“良知”,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王阳明“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去追求“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美育思想;高等教育;人生境界
美育思想古已有之,现代的中国美育得益于蔡元培先生于二十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提倡。对于美育的性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采用叶朗先生的观点:“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1](402)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人”,成为既有学识涵养,又有技能能力且人格心理健全的人。美育早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 ……此处隐藏4620个字……自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分工合作,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也是境界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依着良知去做,“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传习录》下)[2](92)如此便成就了圣人人格,体验到道德澄明之境所带来的快乐。这也是阳明所言“洒落”的心胸,“和容莹彻,充塞流行,动容周旋而中体,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矣。”(《答舒国用》,《全集》卷五)[2](190)洒落不是肆意的放任而是超越了小我的局限,私意的遮蔽,外在规范的制约,而达到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快乐,也就是至善与至乐境界的融合。在现代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美善相兼,以美育善。美育和德育不同,后者主要从人的意识、理性层面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前者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层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发。美育应注重培养青年学子广阔的心胸,调和他们的性情,让他们保持精神的和谐愉快,让生活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境界。在美善之境中个体超越了有限的生命存在和有限的意义,获得精神的自由,达到“万物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亦是“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杨国荣.心学之思[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潘立勇.一体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